来源: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Pc1地磁脉动是指频率在0.2-5Hz的低频波动,与地磁活动密切相关,最易发生在磁暴恢复相期间,与空间的离子回旋波(EMIC)相对应。自1936年在地磁数据中发现Pc1脉动以来,科学家对Pc1脉动的起源和传播途径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研究。然而,受限于空间观测位置,以及EMIC(Pc1)波动传播过程中在电离层波腔内的极化反转、频率反射以及回旋吸收等作用,磁层中激发的EMIC(Pc1)波动是如何传播到地面的,这一疑问目前尚无定论。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复相期间,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首次在南北共轭电离层观测到了一个Pc1波动事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苟晓晨,李磊,张艺腾,周斌等随即利用“张衡一号”高精度磁强计、电场仪数据,并结合Swarm卫星和地磁台站观测,对波动的特性和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张衡一号”在电离层波注入源区附近(L~3)观测到了Pc1波动,波动以Alfvén波的形式注入到南北电离层,呈混合偏振。比对等离子体层顶的位置,科研人员推测,磁暴恢复相期间,等离子体层顶向外移动,赤道环电流中能离子注入,引起冷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而激发了EMIC波动。该EMIC(Pc1)波动以Alfvén波的形式沿磁力线向南北高纬区域传播到达电离层,在电离层波腔内传播并被多个地面台站所观测到。“张衡一号”为Pc1理论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
“张衡一号”高精度磁强计由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nnales Geophysicae 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5194/angeo-38-775-2020
图一:张衡一号(CSES)和Swarm卫星及SGO地面台站观测到的Pc1波动时空关系图
图二:张衡一号观测到的Pc1波动磁场频谱分析图
图三:CSES卫星观测到的Pc1波动传播特性分析图
来源:nssc1958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gzODUwNA==&mid=2653480940&idx=2&sn=3f2047821721bf69668cdebeb2ad792e&chksm=8497a62bb3e02f3dc0357517f8d19da6f832d4d5d244d17a361ec2e3a048a13df6e9ebabb7c7#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