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材料科学前沿
多功能电子皮肤可模拟人体皮肤的感知系统而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灵巧假肢、人体健康监测设备上。现有电子皮肤的灵敏度较低、多功能感知中信号串扰严重,制约了电子皮肤的实际应用。受人手指纹纹理启发,浙江大学汪延成和梅德庆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模拟手指纹理、用于温度与压力感知的高灵敏全柔性指纹状电子皮肤传感器的研制。相关工作以“Fully Elastomeric Fingerprint-Shaped ElectronicSkin Based on Tunable Patterned Graphene/Silver Nanocomposite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朱凌锋博士生为论文第一作者,汪延成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1、全柔性指纹状电子皮肤的新型分区域结构设计通过对人手指纹纹理进行规则简化与区域划分,首先设计了具有指纹状结构特征的多功能感知区域:中心区域为一个温度单元,外围区域分布四个压力单元。针对检测灵敏度低、干扰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图案化特征的嵌入式硬化层,其中方形硬化层包裹温度单元,外围硬化梁分别错落分布在压力单元上、下,当电子皮肤受到外界压力作用时,温度单元在硬化层包裹保护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而压力单元则在硬化梁的作用下产生明显的拉伸形变。通过该嵌入式硬化层结构,实现了压力灵敏度的提升,同时降低了压力对温度单元带来的影响。
图1. 全柔性指纹状电子皮肤结构示意图
2、性能可调控的高柔性石墨烯/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为实现电子皮肤的全柔性结构特点并满足温度与压力检测需求,采用搅拌共混方法将石墨烯、银纳米片与柔性硅橡胶进行均匀混合,并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对电子皮肤进行分层制造。本文分别探究了石墨烯与银纳米片对复合材料力电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调控纳米导电颗粒在硅橡胶基体中的配比,拉伸率可达到400%、导电率达4137S/cm,并获得高达1.2 × 108的超高应变系数。


4、全柔性指纹状电子皮肤的多功能感知及应用
研究者将研制的电子皮肤装帖在人手上,分别开展了鼠标点击、不同材质球状物体抓握、不同水温烧杯抓握等实验测试,表明研制的电子皮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态响应性能,可用于温度与压力的准确检测,且温度与压力载荷间的相互串扰较小。

研究工作通过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调控与嵌入式硬化层结构的设计,实现了多功能电子皮肤在多载荷作用下的降耦并有效提升了感知灵敏度,为新型柔性电子器件与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来源:材料科学最前沿 材料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c0NTY4OA==&mid=2247486509&idx=3&sn=c203c6d32a17ca3ec7ccca40957f51ae&chksm=e9c1c11adeb6480c36e79ef21a7cddc153d8ebc4b491d0ba24148cb8b881a397ed28f689aec6#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