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审、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如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学术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科学技术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思考题。
在中国地质学创建100周年之际,回顾其早期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某种启发。
中国地质学早期的科学共同体
1913年,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诞生。该所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1922年,中国第一个地质学专业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中国地质调查所和中国地质学会就是中国最早的职业科学家团体、中国最早的科学共同体。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有5位来自地质学界,是各学科中人数最多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中国矿产资源以及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及古人类学、地震学、土壤学、地图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取得周口店“北京人”发掘与研究等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绩。此外还有翁文灏的“燕山运动”学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黄汲清的地质构造理论,谢家荣的地质矿产调查,杨钟健的脊椎古生物研究、陆相生油理论以及中国地质图绘制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科学共同体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
其中,提出“燕山运动”学说的翁文灏先生,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者,对中国早期科学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从他的科研历程本身,我们便可以对早期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与功能有所了解。
中国早期地质科学共同体的功能
关于科学共同体的功能,已经有许多学者发表过见解独到的分析和归纳:
一是组织学术交流,成为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所和中国地质学会非常重视科学共同体的学术交流功能,地质调查所内部会定期组织“讲学会”,报告各学科的最新信息,展开学术讨论。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中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
与国际科学团体、科学家的交流,学会多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期刊,同时承担国际学术组织的职能,形成一个与国内国际科学界频繁交流的科学共同体。
翁文灏是我国第一位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科学家,从1922年到1948年召开的6届国际地质大会中,翁先生两次参加并均被选为大会副主席。
此外,翁文灏还代表中国科学界出席了两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并当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会员,德国哈勒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澳大利亚采矿冶金学会会员等。
二是出版学术刊物,发表科学成果。中国地质调查所于1919年开始出版《地质汇报》《中国古生物志》等,中国地质学会也曾出版过《中国地质学会志》(英文)、《地质论评》(中文)。他们多次与国际地质学界交流,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会中英文刊物的编辑工作都由学会会员兼职完成。其中担任会志编辑工作最多的就是主编翁文灏。
翁文灏“余下来的工夫都用在编辑印刷物上面……这两个机关的出版品总数在1万页以上,至少有一半是经他手校过的,有1/4是经他改正过的。”(丁文江《我所知道的翁咏霓》)
三是团结组织科学家,协调科学协作,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课题和任务,同时维护和保持科学家个人主动性和科学研究自由。
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及完成中国地质填图工作,中国地质学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当好科学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科学家和科学事业都不可能遗世独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共同体应该主动地、创造性地做科学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翁文灏虽然是个理论地质学家,但他非常重视地质科学的应用性。他主张地质科学研究要注重对国家矿产资源的调查。理由是“立国于世界,自己要有力量”。
在中国地质学界,最早从事石油地质矿产调查的是翁文灏和他主持的中国地质调查所。翁文灏1919年出版《中国矿产志略》一书,从地质、地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全国各种矿藏的矿床地质成因及出产情况。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地质调查所大部分的科研力量都放在了国家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上。
1921年,翁文灏派谢家荣赴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谢家荣所作《甘肃玉门油矿报告》提出,玉门……蕴蓄石油,具有开发价值。这是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玉门石油地质最早的调查。抗日战争爆发后,翁文灏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但他对中国地质调查所并没有完全放手,他先后两次发表《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对地质调查所在战争时期的工作方向提出指导性要求。翁文灏说,“国步艰难之日,更是我辈深刻策励之时”。他要求大家,根据战时国家急需开发工矿业以增强抗战实力的形势,“酌量集中工作于应用方面”。
正是由于科学工作重心转向实际矿产调查,中国地质调查所战时的科学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甘肃玉门油矿的开发、新疆独山子油矿的接收、四川攀枝花铁矿和云南昆阳磷矿的发现等,都有中国地质调查所科学家的身影。
五是维护科学与科学家利益的团结互助组织。
由专业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应该是维护科学与科学家利益的团结互助组织。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1.被害地质学家赵亚曾的遗孤抚恤。
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赵亚曾在云南地质考察时遇匪被害。赵亚曾牺牲后,地质调查所与中国地质学会为其遗属抚恤和遗孤抚养教育向社会募捐,并设立了“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
2.三位成员被害案缉凶与抚恤。
1944年,地质调查所技正许德佑、技佐陈康和女练习员马以思在贵州地质调查时被土匪杀害。在督促贵州地方当局积极缉凶的同时,地质调查所提出对许德佑等三人明令褒扬、给予特种抚恤金的申请。经行政院决议:“……特恤许德佑五千元,陈康、马以思各三千元。”
与此同时,由朱家骅、翁文灏、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共同发起,为三位成员的“遗属赡养费及许氏遗孤教育金”举行了募捐活动。
六是维护科学家尊严与科学发展规律,拒绝非科学因素干扰的科学保护组织。
在这些早期的科学共同体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科研管理上的行政化弊端。翁文灏本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1922年,北洋政府财政支绌,北京政府精简机构时,竟欲裁撤地质调查所。翁文灏联合北大校长蔡元培与前财政总长梁启超、前农商总长张謇、北洋大学校校长冯熙运、南开大学校校长张伯苓、东南大学校校长郭秉文等人,致函农商部:“该所办理有年,成绩昭著,似不应在裁减之列。”北洋政府被迫收回撤销动议。
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成功,其实也是很多成功科学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来源:科学家公众号
选稿:宫奥博,齐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