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灭绝促使早期哺乳动物转变夜间生活方式,而增加日间活动。
关于早期夜行性的哺乳动物,后来开始在日间活动,一致都有假说称是恐龙灭绝所致。如今,一项最新的研究为这个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根据本周二《自然-生态与演化》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恐龙的灭绝促使早期哺乳动物转变夜间生活方式,而增加日间活动。
如今,许多哺乳动物都是日间活动,但它们大部分都缺乏令鱼、爬行动物和鸟类成为成功的日间捕食者的特征,如彩色视觉。事实上,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视觉更类似于夜行性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视觉。有人据此提出“夜行瓶颈”理论,认为早期哺乳动物为避免与日间活动的恐龙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夜间。而当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就能够在日间活动了。
多年来,这种假说不乏一些支持,但一直缺少直接证据。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Roi Maor及同事收集了几乎所有现存哺乳动物的日夜行为模式数据,并根据每个物种的演化分离时间,确定了这些行为的起源。他们发现早期哺乳动物是夜行性的,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后,偶尔在日间活动。在恐龙灭绝后不久,日间活动的哺乳动物数量急剧增长。某些类人猿下目灵长类动物,如猩猩和狨猴,其视觉可谓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敏锐的,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祖先是最早改换日间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之一。
科界原创
编辑:程建兰 张梦
来源:《自然-生态与演化》DOI: 10.1038/s41559-017-0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