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rainnews
01
ENIGMA MDD联盟:通过全球数据共享的七年全球抑郁症神经影像学研究
关键词:ENIGMA MDD联盟、抑郁症、神经影像学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转化精神病学领域的一个关键目标是确定主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大脑相关因素。识别与MDD相关的大脑过程的可测量指标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抑郁症患者,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监测治疗效果,预测可能从针对特定大脑机制的治疗中获益最多的个体。然而,尽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但缺乏有力的研究和可重复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讨论了ENIGMA MDD联盟的工作,该联盟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在以前的研究中重复性差、结果不可靠和高估效应量的问题。ENIGMA MDD联盟目前包括来自6大洲14个国家的45个MDD研究小组的数据。ENIGMA MDD的主要目的是识别与MDD相关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被可靠地检测到,且结果可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群中重复。另一个目标是调查人口统计学、遗传、临床、心理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这些关联。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ENIGMA MDD工作组迄今为止的发现,并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强调了精神卫生研究的大规模数据共享的挑战和益处。
ENIGMA MDD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Schmaal L,Pozzi E,C Ho T,et al.ENIGMA MDD:seven years of global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major depression through worldwide data sharing.Transl Psychiatry.2020;10(1):172.Published 2020 May 29.doi:10.1038/s41398-020-0842-6
译者:Sheena
02
牛皮癣和抑郁症之间的双向关系:使用国家样本队列的两项纵向随访研究
关键词:双向相关牛皮癣
背景:很少有研究调查牛皮癣和抑郁症之间的双向关系。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牛皮癣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
方法:采用2002-2013年韩国健康保险审查与评估中心所收集的数据。在第一项研究中,牛皮癣患者(n=10932)与第一组对照组参与者按1:4匹配。在研究II中,抑郁患者(n=60,383)与对照组参与者按1:4进行匹配。年龄、性别、收入和居住地区进行匹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原始模型和调整模型的风险比(HR)。
结果:在研究I中,与对照组相比,牛皮癣组的抑郁调整HR为1.13(95%置信区间(CI)=1.03-1.24)。在研究II中,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的调整HR为1.11(95%CI=1.0-1.22)。在亚组分析中,40岁以下女性的调整后抑郁HRs为1.24(95%CI=1.00-1.53),60岁以上男性为1.31(95%CI=1.04 1.66)。在研究二的亚组分析中,牛皮癣的校正HRs在40岁以下男性为1.56(95%CI=1.15-2.12),在60岁以上男性为1.35(95%CI=1.04-1.75)。
结论:牛皮癣与抑郁症可能存在双向相关性。
Kaplan-Meier失效分析。(a)牛皮癣组表现出比对照组I组更高的抑郁累积率。(b)抑郁症组的牛皮癣病累积率高于对照组II组
参考文献:C.Min,et al.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psoriasis and depression:Two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ies using a national sample cohort.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2(2020)126–132.
译者:He
03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阿司匹林VS安慰剂对预防老年人抑郁症的作用
重要性:抑郁症与炎症的增加有关,可能发生在炎症发生之前,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一些临床前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但有限的观察数据表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个体的抑郁症发生率较低,而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该药可以对抑郁症进行一级预防。
目的:确定低剂量阿司匹林(100mg)是否可以降低健康老年人的抑郁风险。
设计和参与者:这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是ASPREE(Aspirin in Reducing Events in the Elderly)的一项子研究,该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是否延长了健康寿命,即无痴呆和残疾的生存期。抑郁症是预先确定的次要结果,参与者包括了澳大利亚70岁以上的所有种族/民族的个体,以及美国70岁以上的白人和65岁以上的黑人和西班牙裔。
干预措施:参与者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每日100mg)或安慰剂,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4.7(3.5-5.6)年。
主要指标:对重度抑郁症的定义为:CES-D-10(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10-item)的得分为8分或更高。
结果:在该试验的19114名参与者中,有9525名接受了阿司匹林治疗,而9589名接受了安慰剂治疗。阿司匹林组的平均(SD)年龄为75.2(4.0)岁,安慰剂组的平均(SD)年龄为75.1(4.5)岁;其中9531(56.4%)是女性。两组之间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基线相似。总共进行了79886次CES-D-10测量,每位参与者平均进行了4.2次测量。在阿司匹林和安慰剂组之间,年度随访中CES-D-10得分在8分以上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新的CES-D-10评分为8或更高的发生率为:在阿司匹林组中,每1000人/年70.4次,而安慰剂组为69.1次(风险值:1.02[95%CI,0.96-1.08];P=.54)。
结论和相关性:在这项对健康老年人的大规模研究中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抑郁症。
参考文献:Michael MBBCh,et al.,Effect of Aspirin vs Placebo on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Psychiatry.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0.1214.
译者:Navy
04
重度抑郁症患者对所获得的治疗的主观帮助性的世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
关键词:重度抑郁,治疗的帮助性;世界心理健康调查
重要性:治疗的主观帮助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测量方法,它兼具判断治疗专业人员是否被认为是有帮助的,以及判断患者是否会在之前获得无效治疗后继续坚持寻求帮助的功能。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具有DSM-IV重度抑郁障碍(MDD)终生病史的代表性样本中,检验与治疗的主观帮助性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关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设计,设置和被试:本研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对非隶属于机构的成人进行的一系列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在16个国家进行了17次调查(高收入国家调查8次,中低收入国家调查9次)。数据收集日期为2002年至2003年(黎巴嫩)——2016年至2017年(保加利亚)。被试包括那些患有需要进行治疗的MDD终生病史的患者。数据分析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1月。调查中收集了与患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终生共病状况(如:焦虑和物质使用障碍)、获得的治疗类型、治疗时间和所属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关的数据。
主要结果和方法:在经过1到5个专家治疗之后,认为治疗有帮助的条件概率;在经过1到4次无用的治疗之后,继续寻求帮助的坚持性;不管经过多少专业人士的治疗,曾经获得过有帮助的治疗。
结果:调查的回复率从50.4%(波兰)到97.2%(哥伦比亚省麦德林市)不等,整个调查的综合回复率为68.3%(n=117 616)。被试首次进行抑郁症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4.8(0.3)岁,并且69.4%的被试为女性。在有MDD终生治疗史的2726名被试中,所有在经过10名专业人员治疗后,认为治疗有帮助的各个国家的调查回复者的累积概率(SE)为93.9%(1.2%),但只有21.5%(3.2%)的患者会坚持这么长时间(即寻求超过9次无帮助性的治疗),结果是有68.2%(1.1%)的患者接受了他们主观上认为有帮助的治疗。患者主观上认为治疗有帮助的概率的增长与4个因素有关:初次治疗时年龄较大(校正后优势比[AOR],1.02;95%置信区间,1.01-1.03),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低:AOR,0.48;95%置信区间,0.33-0.70;低-平均:AOR,0.62;95%置信区间,0.44-0.89;高平均:AOR,0.67;95%置信区间,0.49-0.91 vs高教育水平),首次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拖延时间较短(AOR,0.98;95%置信区间,0.97-0.99),以及从心理健康专业从业人员处获得药物(AOR,2.91;95%置信区间,2.04-4.15)。分解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因素中的前2个因素只与个体治疗专业人员被认为有帮助的条件概率相关(初次治疗时的年龄:AOR,1.02;95%置信区间,1.01-1.02;受教育水平:低:AOR,0.48;95%置信区间,0.33-0.70;低平均:AOR,0.62;95%置信区间,0.44-0.89;高平均值:AOR,0.67;95%置信区间,0.49-0.91 vs高教育水平),而后两个因素只与患者的寻求治疗的持续性相关(治疗延迟:AOR,0.98;95%置信区间,0.97-0.99;治疗类型:AOR,3.43;95%置信区间,2.51-4.70)。
结论和相关:如果MDD患者在之前经过多达9个专业人员的无效治疗后依旧坚持寻求帮助,那么他们获得其认为有帮助的治疗的概率可能会显著增加。
wt_a82302020061582503_f3e00d.jpg
在接受治疗的终生DSM-IV重度抑郁障碍患者中,经过每个专业人员的治疗后,抑郁治疗被认为有帮助的条件概率和累积概率
参考文献:Harris M G,Kazdin A E,Chiu W T,et al.Findings From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of the 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AMA Psychiatry,2020.
译者:UTCS
05
成年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元认知疗法vs认知行为疗法:一项平行的单盲随机试验
关键词:抑郁症;元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去的四十年间,抑郁症的治疗结果没有太大变化,约有50%的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因此,抑郁症疗法亟待改进。本研究假设最近的一种治疗方法——元认知治疗(MCT),通过针对直接导致抑郁的心理控制过程的治疗,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讲可能更为有效。我们评估对比了MCT与当前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CBT在成人重度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在一个初级治疗门诊环境中进行了一项平行的随机单盲试验。本试验在ISCRTN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ISRCTN82799488。共有174名18岁或18岁以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重度抑郁障碍标准的成年人,被认为是合格的并同意其参加研究。其中有85人被随机分到了MCT组,有89人被随机分到了CBT组。随机分组是在治疗前的评估后独立进行的,并且分组时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测量的抑郁严重程度(低<20 vs高>=20)以及性别(男性/女性)对被试进行了分层。评估员和试验统计员并不了解患者治疗组的分配情况。每一个治疗组由受过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提供多达24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长达60分钟。
两组都需要进行的主要结果测量是:治疗后评估者基于HDRS评估的患者症状严重性结果以及患者在贝克抑郁量表II(BDI-II)中的症状严重度自我报告结果。次要结果是治疗6个月后对前述的测量、患者的一系列症状以及一些机制变量的评分。
本研究的一个比较关键的试验设计特点是:每种治疗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个人的治疗收益;也正因为如此,不同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的次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试验中的治疗组在大多数基线特征上非常类似。我们依据患者的治疗意向(ITT)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治疗后或随访中,两个治疗组的HDRS得分无显著差异(0.95[-2.88至0.98],p=0.336;和-1.61[-3.65至0.43],p=0.122),但这一结果很有可能是由地板效应导致的。然而,两组在治疗后所测量的BDI-II得分有显著差异,并且表现为MCT的治疗效果较好(5.49[95%置信区间-8.90至-2.08],p=0.002),并且这一结果也出现在了6个月后的随访测量中(4.64[-8.21至-1.06],p=0.011)。MCT治疗后有74%的患者符合了BDI-II康复的正式标准,而接受CBT治疗的患者的这一比例为52%(优势比=2.42[1.20至4.92],p=0.014)。
在随访测量中,两组患者的康复比例分别为:74%(MCT)vs 56%(CBT)(优势比=2.19[1.05至4.54],p=0.036)。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大多数次要结果中也观察到MCT疗法优于CBT疗法之间的显著差异的结果,并且表现为MCT的治疗效果较好。控制治疗时间以及在90天的中期时间点评估时,上述结果依旧稳定。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包括:仅使用了两名治疗师,其中一人治疗69%的患者,效忠效应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本研究是在一家已建立的CBT诊所进行的,而首席研究者是MCT的创始人),以及在治疗时间上存在的组间差异。但从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证明,MCT在治疗效果方面可能超过了CBT,其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可能为患者带来相当大的治疗收益。
wt_a52362020015082503_f72bbb.jpg
卡普兰一梅尔估计量
参考文献:Callesen P,Reeves D,Heal C,et al.Metacognitive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on:A parallel Single-Blind Randomised trial[J].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1-10.
译者:UTCS
06
母体应激和/或抑郁症症状与孕期饮食质量的关联:一项叙述性回顾
关键词:日常饮食质量;孕期;回顾;应激;抑郁症
背景:对于许多女性来说孕期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然而,高度的应激以及抑郁症症状是否与孕期时较差的饮食质量相关这一点还并不清楚。
目标:本项叙事性回顾研究的目标为:(1)从原始的经过同行评议(peer-reviewed)的研究中检测应激和/或抑郁症症状与孕期饮食质量的联系,并得出相关结论;(2)回顾用于评估应激,抑郁症症状及饮食质量的检测工具(measurement tools);(3)鉴别现有文献之间的差异;(4)对未来的研究提供相关建议。
方法:本研究使用相关搜索策略,对1997年1月至2018年10月之间经过同行评议的出版文章进行鉴别,文章来源于以下数据库:PubMed,CINAHL Complete,PsycINFO,Academic Search Complete,以及Psychology&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该搜索在2019年12月进行了更新。两位研究人员根据标准独立地评估这些文章的标题,摘要,以及全文。所有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章均通过了数据抽取及数据质量评估。
结果:在本项回顾研究中共囊括了27项已发表的研究(21项横断面研究,以及6项纵向研究)。在22项研究中,较高的应激和/或抑郁症症状与较差的饮食质量或不健康的饮食模式相关联;而在剩下的5项研究中,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联系。由于应激,抑郁症症状,食物种类等均与饮食质量和快餐类食品消费频率之间具有互相关联性,因此研究结论表现出混杂性及不确定性。
结论:目前的数据表明,应激以及抑郁症症状可能会负面影响孕期正常的饮食质量;然而,由于检测工具的变化性,评估时间节点的不同,以及协变量的影响,使得本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现有文献之间的分歧主要在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膳食指标,代表性较差的少数名族女性样本,以及多层次理论框架(multile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s)的有无。未来的研究应注意或关注这些因子,从而更好地评估应激和/或抑郁症症状与孕期饮食质量之间的关联。
wt_a22322000615082503_f91544.jpg
研究技术路线图示意
参考文献:BouttéAK,Turner-McGrievy GM,Wilcox S,Liu J,Eberth JM,Kaczynski AT.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stress and/or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diet quality during pregnancy:a narrative review[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2020 Jun 11].Nutr Rev.2020;nuaa019.doi:10.1093/nutrit/nuaa019
译者:Kagima
wt_a52362020015082503_fea509.jpg
095期抑研报|“神药”二甲双胍或可作为抗抑郁症的辅助药物
094期抑研报|睡眠障碍与复发性抑郁症治疗后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否有关
093期抑研报|鼻内补充Esketamine可增强对重度抑郁症的疗效
“抑郁症简报”项目赞助信息
1封磊1000元
2布雷科技999元
3杭州纽顿科技有限公司400元
4江苏博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00元
5成都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0元
6杭州拾睿科技有限公司300元
7核动力三蹦子300元
8孙成Eric 300元
9上海科技大学胡霁200元
10升元投资栗源200元
11水上书200元
12友富乐150元
13 AAA苦咖啡150元
14周天150元
15 BioWorld公众号100元
16西南大学方永慧100元
17暨南大学陈蔚炜100元
18顾卓筠100元
19吕小一100元
20张楠100元
21今天吃小鱼干了吗100元
22顾婉冰100元
23陕西师范大学甘雨100元
24陈思亮100元25蚊100元26暨南大学凯子100元27云中月100元28 210(俊亦)100元29南京大学子羽100元30希,个人,100元31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寻广磊100元32福建医科大学羅軒100元33碧云100元34搬砖民工李燕兴66.6元35 Psyche w/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66.66元36刘伟66元37深圳市康宁医院李涵贵50元38 Arwen 50元39 BenThomson 50元40邓国杰50元41 HBR 50元42清华大学张宴齐50元43刘鉴仪50元.......
(篇幅有限,暂时展示捐赠大于等于50元的信息,后面会继续补充。如有遗漏或者需要补充修改的,请及时联系小编:brainnews_01,再次感谢大家哦)
排版:小时(brainnews编辑部)
校对:Simon
wt_a42302020615082504_037a11.jpg
点个赞,证明你还爱我
来源:brainnews brainnew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EyOTE3OQ==&mid=2649573876&idx=3&sn=167917be72001b70c513c91d4a1eae46&chksm=f2edaf00c59a2616dccc0702f0c47fb18237a3713be549c586443657af657b8b44fe86b7f73d#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