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有将近2亿人,也就是超过1/3的成年人都患有高血压,但这其中只有不到15%的患者会得到治疗,又只有大约5%的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团队最新调查报告中的内容。
当地时间10月25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Lacent)连发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最新研究。调查样本涉及170多万人,是迄今为止中国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调查报告。
高血压病几乎没有迹象和明显症状而被普遍忽视,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控制不利是引发脑卒中(中风)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而目前中国每年死于中风者人数占死亡人数的20%,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
蒋立新团队的其中一篇论文调查来源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从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31个省开展了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设备、统一质控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累计筛查35-75岁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70万人,平均年龄为55.6岁,其中女性居民占59.5%。
调查揭示,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高血压检出率为37.2%,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22.9%。同时,在22.9%也就是不足 1/4的治疗率情况下,患者治疗往往也不太有效或合适,控制率仅5.7%。
统计显示,在接受治疗但未有效控制的这部分高血压患者中,81.5%的人都只采用了一种药物,这或许可以用来部分解释病情控制率低。
另外,教育水平低、收入少、年龄轻、以及男性患者的血压管理情况更差,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
蒋立新团队在《柳叶刀》上同时发布的第二篇调查报告,则是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降压药物,是首次全国范围内的降压处方药调查。这一调查也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质量的综合评价”项目的一部分。
研究集中于四种不同类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以及农村地区的诊所。研究样本中共计3362家全国范围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位于城市,其余的82%位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农村地区的诊所分别占6%、11.9%、8.4%和73.6%。
论文中提到,2009年发布的中国新医改方案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称其为医疗体系的“守门人”。新医改还引入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是适应中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这一目标要在2020年之前达成。
研究团队复印了过去一年的药房药品存储记录单和门诊处方等十大类原始文件,集中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进行信息提取。
研究发现,在所有的336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最广泛使用的降压药是钙通道阻滞剂(也称钙拮抗剂),其中最常被储备的就是硝苯地平缓释片。而各机构的降压药库存水平则不一样,8.1%的机构没有高血压药物库存,33.8%的机构有所有四类抗高血压药物。
研究还显示,药物获得的难易还和基层医疗站本身的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有关。乡镇卫生院最容易获得药物,而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乡村诊所和医疗站最难以获得药物。
此外,只有32.7%的医疗站储备高性价比药物(指南推荐的低价药品),但这类药物在高血压门诊处方中的使用比例仅为11.2%。而高费用药物往往优先于低价药先开给患者。
来源: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