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平台,供给——创新驱动的过去与未来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9-18 14:32

编者按:今年4月中旬,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总结交流会上,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要在2017年打造“助力工程2.0版”。9月15日—21日,全国各地的创客们将迎来自己的节日——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本届双创周由中国科协主办,以“双创促升级、壮大新动能”为主题,除在全国各地举办双创活动外,还将走出国门,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开展系列活动,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和国际人才参与中国创新创业事业。本期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安研究员“需求,平台,供给”三方面畅谈创新驱动的过去与未来。

也许很多人还会对当年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有印象,那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代,浙江江苏产生了大量“小老板”,其拥有的工厂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要业务,但是即便如此,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们还是解决不了简单的技术问题,所以从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请了工程师在休息日里的时候帮着解决。此可谓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贝塔版,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必由助力。

有了市场需求,就会有这样的匹配,在小老板们原生的企业家源动力的驱使下,技术能力必然地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尽管这里并没有多少创新的味道,但是已经能够做到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不能为的事情了。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粗放型的需求带动市场的技术资源配置的做法慢慢不能满足更大范围内的要求,这就使全方位供给侧的改革成为可能,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创新科研成果的教授们开始撸起袖子走向市场兜售吆喝自己的技术或初级产品,而各类科技条件市场平台开始建立并成熟起来,需求市场与创新机构开始在这样的平台之下进行对接,此谓科技创新助力平台的1.0版,它为市场机制的成立与成熟奠定了基础。

现在,创新驱动整个国家工业上的本质性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自上而下的全面共识,国务院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顶层设计,甚至,对于创新的基本源头——高校或科研机构自身的管理机制创新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这依然属于供给侧的约束放松,会为下一个的加大供给提供动力。

而越来越重要的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的匹配成为焦点和难题。需求方不再仅仅是为解决贝塔版时的简单技术问题希望寻找到合适对象,那些所谓难题其实原本就是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解决乃至很成熟了的技术,星期日工程师也仅仅是“知道者”,他们希望能够拿到我有人无的创新技术或独特产品,那么,创造者或创新者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对象。但是,在对于创新并无了解,搜索引擎带来的不见得是合适人选的困境必然存在,实际上,这后面的冲突在中国也已经非常寻常,这就对于创新交易平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再出发”面临的大约就是这么个局面,供给方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尚不够成熟,是否具备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景,是否只欠投资和规模生产,形势并不明朗,而由于近些年的学术氛围熏染,科研成果基础不够扎实,实验也尚未达到中试所需的水准,而这种状况的真实性又是同行鉴定难以触及的,投资方也就会犹豫不决,使得科研成果转化反而愈发艰难。

如此,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就要解决如下问题:一,追踪并评价技术产品化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二,了解、引导、培育市场三者并重;三,在促进创新成果变现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与市场结合在科技界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在全国日渐增多,越来越受创客们青睐,其中于今年5月25日上线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SciMall),是中国科协为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社区,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社交服务的平台,是“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生动实践,很好地解决了当下科技人员学术交流困难、学术会议系统不完善、创新创业机会少、知识获取不便的四大难题。

从科猫平台的开发到每年一度的双创周,都是“创新助力工程再出发”的重要体现,都将为下一个加大创新供给提供动力。

作者:陈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