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智’行力”为主题的2018重庆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院士论坛暨签约仪式在我区举行。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陈鲸、樊邦奎、杨小牛三位院士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重庆人工智能大数据建设建言把脉。
按照“云—链—端”思路用好大数据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鲸围绕“大数据深化应用推动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思考”主题谈到,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助推创新驱动发展,使其服务于个人生活、企业决策和国家治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他认为,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海量、多样、迅捷的数据处理,更是一种颠覆的思维方式、一项智能的基础设施、一场创新的技术变革,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大数据的应用已经从复制产品阶段发展到创造价值阶段,例如,在全球污染治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商贸战、全球网络安全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都有巨大的需求。
未来,大数据应用将向物联网、智慧城市、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数字汇流七大方向发展。
如何利用好大数据?陈鲸认为,需要按照“云—链—端”的思路来发展“云”计算、“链”建设。
“‘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大数据需要云计算实现解决方案,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链’建设是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应构建链路使云到云、云到端、端到端互联互通,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应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陈鲸说。发展大数据不能无止境地追求“更大、更多、更快”,而要走低成本、低能耗、惠及大众、公正法治的良性发展道路。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标准化建设、开放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与企业、市民一起做好大数据基础汇集工作,重视数据质量,实现大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标。
无人机发展的本质是智能网络体系的发展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少将樊邦奎围绕“后信息时代的无人机”主题谈到,未来无人机发展的本质是“未来网络环境驱动的空中移动智能体”。
他认为,以前无人机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两大技术,使无人机能够进行精确导航定位与控制。“而后信息时代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时代,将对无人机的产业升级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樊邦奎说,“未来的无人机是由网络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无人机。”
樊邦奎认为,人工智能无人机将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能够实现单机智能飞行,即单个无人机能够做到感知周边环境并规避障碍物、机动灵活并容错飞行、按照任务要求自主规划飞行路径、自主识别目标属性、用自然语言与人交流等;二是能够实现多机智能飞行,即多个无人机能够在高动态、实时、不透明的任务环境条件下飞行;三是实现多机自主飞行,即多个无人机能够自动发现目标、自动识别目标,最后能够自动决策,完成复杂任务。
“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机不再依靠‘一站一机’这种传统模式,而是在一个通用的物联网环境下自主飞行。”樊邦奎说,人工智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新型低空物联网环境,这个物联网环境成本低、资源多,能从系统容量、覆盖范围、智能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为未来无人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可在养老产业深度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杨小牛围绕“信号大数据体系架构及其演示验证”主题谈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号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往基本上靠耳听、眼看进行信号情报截获、比对、分析的传统人工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单纯依靠诸如信号频率、调制样式、信号带宽、码速率等外部特征来识别分析信号也面临诸多困难,根本无法通过破译来分析信号的内涵信息。”杨小牛说。
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构建适合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型信号情报体系架构,尝试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式来重新解读信号情报数据并挖掘其内在规律。
杨小牛还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还可以在养老产业进行深度应用,研发养老产业的服务机器人。“例如研发一款适合老人的无人驾驶汽车,老人坐上车后通过与软件进行对话就能实现出行,非常方便。”杨小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