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新利器!华东师大团队研发超高活性碱基编辑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  |   2020-05-12 22:07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wt_a82302020051342005_5639bb.jpg

▲课题组李大力研究员(右)  博士研究生张晓辉


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发出系列超高活性胞嘧啶碱基编辑器(hyCBE),这一系列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展示出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于5月11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ture Cell Biology 发表。


“这一组碱基编辑系列新工具,在实现更高编辑效率和更宽编辑窗口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其精准的工作性能。” 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李大力说。



wt_a42302020513042005_594256.jpg▲杂志highlight评论 《Base Editing Goes Into Hyperdrive》



同时发布的期刊评论中,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癌症生物学家以《Base Editing Goes Into Hyperdrive》为题,指出这项“‘超级编辑器’为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有效工具。”
评论认为,李大力实验室的工作丰富了BE工具箱,扩展了应用范围,并证明了这些新工具具备更高效率和更宽范围的碱基突变能力,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精确的错义突变也显示其治疗潜力。
“新型超级编辑器除了可应用于模型制作和疾病治疗,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BE工具技术性改造的认知以及获取决定编辑效率的因素,这将为新工具研发提供合理性的设计指导,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发展进程。”该评论文章说。





活性百倍激升 

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 



“以hyeA3A-BE4max为例,在所检测的靶点中,特定位点的编辑活性最高提高了257倍。”李大力说,“通过胚胎显微注射,能在胚胎中精确改变单个碱基,直接获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小鼠模型,平均效率提高了近60倍。”
据介绍,该研究将Rad51蛋白的单链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Cas9与脱氨酶之间,极大地提高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的编辑活性,拓宽编辑窗口,因此将其命名为超高活性CBE(hyBE4max);类似地还改造出具有更宽的编辑窗口和更高活性的hyA3A-BE4max,以及能更高效识别TC碱基模块中的C(胞嘧啶)而不引起其他C突变的hyeA3A-BE4max。
除了能快速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hyeA3A-BE4max在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中也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实现真正单个碱基的突变,体外实验证明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系列严格的实验表明,这一新编辑器具有非常高的精确性,没有检测到明显的DNA和RNA脱靶,证明了新编辑工具用于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





华东师大团队

在基因治疗领域发力前行



近年欧美国家已陆续批准了治疗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脊髓性肌萎缩症、β地中海贫血和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由于技术限制,已上市的药物存在不能长期有效或者诱发肿瘤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新的基因改造的技术,期望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
以2012年发明的CRISPR/Cas9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最为火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李大力课题组在2013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大鼠和小鼠胚胎的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基因修饰动物构建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18个月缩短到5周左右,解决了基因治疗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疾病模型构建的问题。随后利用Cas9技术修复了动物模型中的单个碱基突变,治愈了B型血友病,证明其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潜力。然而,Cas9技术精确修复碱基突变的效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很难在更多的疾病治疗中推广。
2016年美国科学家开发的CBE技术,能在不产生DNA双链断裂的前提下,直接将目的片段一定范围内的胞嘧啶转化成胸腺嘧啶,实现C/G碱基对向T/A碱基对的转换。今年年初,华东师大团队发表论文,成功地利用CBE技术建立了人类造血干细胞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证明CBE有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潜力,但存在编辑效率偏低、精准度有限等阻碍临床应用的问题。
“我们研发的超高活性碱基编辑技术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望成为遗传疾病治疗的首选碱基编辑器。”李大力说。
wt_a32302020513042005_5cb233.jpg

▲前排左一为张晓辉,左三为陈亮,后排左二为朱碧云


据介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辉,硕士研究生陈亮和博士研究生朱碧云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李大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刘明耀教授对本课题给予了悉心指导。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经费的支持。



Nature Cell Biology


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值班编辑 | 陈茉菡



来源:ECNUers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Y4NTMwMQ==&mid=2651065369&idx=1&sn=61ddbdbc2b8ac64d0ee9fe7f0cc312c1&chksm=bd63e6438a146f550d21d05165ee4815639502902e2bf5c21dc6a572a012e4118cc5eb2e03a2#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