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教育家·科普大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05-08 11:00

10月25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王渝生写了一篇追忆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学家丁石孙先生的文章《数学家·教育家·科普大家》在《科普时报》刊发。

数学家·教育家·科普大家


丁石孙(1927.9.1-2019.10.12)近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在1948年21岁时插班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至1984年,历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其间,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进修。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感概道:“在北京大学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北大之父’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孙。”丁石孙在北大工作了近70年。

作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丁石孙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代数、组合数学、数论、数理逻辑以及椭圆曲线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重视教学工作,功底扎实,授课艺术广受赞誉。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开设过20多门课程,编写或与人合著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代数学引论》等多部专著和教材。其中《代数学引论》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被评为国家级特等奖,并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为数学家、教育家,除了数学教学实践和数学教材编写贡献卓著外,丁石孙在数学科普方面还有诸多成就。

早在1990年代,丁石孙就主编了《数学·我们·数学》丛书,就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科学、数学与教育、数学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数学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学科、科学教育甚至数学对人类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探索、探讨和阐述。

我仔细拜读过丁石孙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数学史研究生张祖贵合著的《数学与教育》,该书分6章论述了数学与教育的关系;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对于教育的特殊性,进而阐明了数学所具有的一系列文化教育功能——数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功能、社会科学教育功能、人文科学教育功能与思维教育功能。对数学方法论在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数学在科学和人类文化以及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作出一系列系统性阐释。书中从对古代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数学教学、古希腊数学的比较,到当代数学对经济学的奠基作用,都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新观点,并作了精辟的论述

应该说,《数学·我们·数学》是一套难得的关于数学的深入浅出的科普系列著作。

丁石孙同北大学生在校园

1990年代,丁石孙还主编过一套《数学小丛书·智慧之光》共17册,非常有趣的数学科普图书,如书名为《乘电梯·翻硬币·游迷宫·下象棋 》的,讲电梯、火车及地铁、翻硬币、圆中的蒲丰针问题、国际象棋中的“n王问题”、游历迷宫、Euclid游戏的性质、炮眼问题、无处不在的3:4:5三角形、三角形内心和旁心的重心坐标、用几何变换证明Euclid几何定理、几何极值问题、恰有两个单色三角形的相识图、纽结理论中的新型不变量、用二维图像法解高维线性规划问题、整数的方幂和方幂和的快速计算法、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再讨论、因子分解与素数判定、有限集、不能证明的命题(不变量的运用),还有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等等。真是令人眼花撩乱,大开眼界,产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还有一本《等周问题与夫妇入座问题》,讲的是在一个三角形内,周长相同的图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n对夫妇围圆桌而坐,男女相间夫妇不相邻,有多少种坐法?这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普及读物,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丁石孙经常骑着自行车,在校园中穿行,学生见到丁石孙,随时可以拦住他,对学校提出各种建议。丁石孙的电话号码是公开的。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丁石孙电话,直接抱怨北大食堂伙食太差。

十多年前,年逾八旬的丁石孙在接受央视《大家》的访谈,回忆自己在北大任职校长的经历时说:“我最得意的一点就是我当了多年校长,学校里没有人认为我是校长。”“谁也不把我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是我很大的成就。”“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