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L:地幔蛇纹石化及大洋地壳剥离可导致无岩浆型俯冲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   2020-05-03 07:32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杨建锋等-GRL:地幔蛇纹石化及大洋地壳剥离可导致无岩浆型俯冲

一个典型俯冲系统通常包含海沟-岛弧-盆地体系。岛弧广泛存在于大洋俯冲带,一般认为是沿着俯冲界面,由板片俯冲脱水—上覆地幔变湿后熔融诱发的岩浆喷发所形成。作为深部物质的岩石学“探针”,岛弧岩浆岩携带了俯冲界面的物质信息,是认识俯冲体系动力学特征的重要依据。然而,有一种“另类”的俯冲体系,尽管其他证据可以证明俯冲正在/曾经发生板片俯冲作用,但缺失岛弧岩浆岩喷发的证据,地球科学家称之为“无岩浆型俯冲带”(magma-poor subduction),比如阿尔卑斯和藏南地区下方的俯冲就是该类俯冲带的典型代表,岛弧岩浆空白(arc gap)时间窗分别长达40-50、10-30百万年(图1)。为何这类俯冲带未能发育岩浆作用,其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与“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等的资助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杨建锋博士(目前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后)联合地震学、岩石学团队开展了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他们应用二维热-机械数值方法,模拟含水矿物在俯冲界面上的运移过程。实验发现,当俯冲板片同时具有薄地壳、较弱的流变特征以及厚的洋底蛇纹石化的地幔特征时,能导致含水物质(洋壳和岩石圈地幔)容易在较浅深度被剥离、堆积在大陆增生楔处(图2c),含水矿物不能俯冲到更深处,以致板片俯冲脱水—上覆地幔变湿这个过程不能发生,从而导致“无岩浆型俯冲”。多学科证据表明,(超)慢速扩展的大洋板块边界能够产生同时具备薄地壳、较弱的流变特征以及洋底蛇纹石化地幔的俯冲板片。西阿尔卑斯和藏南地区岩石学观测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wt_a72332020050080856_839efa.jpg

图1 (a)Palinspastic重建及阿尔卑斯岩浆岩活动;(b)Purang橄榄岩地体出露及藏南岩浆岩活动

wt_a22322000503080856_87f0b1.jpg

图2 左列显示数值模拟的三种俯冲板片端元模式,右列为相应俯冲体系产生岩浆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正常厚度洋壳;(b)正常厚度洋壳+板片弯曲形成的蛇纹石化地幔;(c)薄洋壳+厚洋底蛇纹石化地幔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Yang J, Lu G, Liu T, Li Y, Wang K, Wang X X, Sun B L, Faccenda M, Zhao L*. Amagmatic subduction produced by mantle serpentinization and oceanic crust delaminat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e2019GL086257. DOI: 10.1029/2019GL086257)

来源:dizhidiqiusuo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c0NjIzNQ==&mid=2247500543&idx=2&sn=2b38208c3879858b6e55f08be2145bd3&chksm=ec3b3d6bdb4cb47d97cb76422a5eec21fabec51956273199d7de94d0f4e22922cc05d51579c7#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