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6年第二届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之分论坛五“大数据条件下的科技评估理论与方法”邀请报告
原文标题: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定位、功能和研究回顾
赵延东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一、 社会调查方法及其特点
社会调查应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间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在科技政策研究中间也得到很广泛的利用。从定义来说有三个特点,一是用问卷做工具,二是研究设计,三是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的趋势就是循证决策,决策要建立在证据基础上,而且这个依据特别要以数据信息来表现,同时,证据来源是广泛的,而且证据是要可及的。对中国本土化而言,一直强调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化即证据的科学性,民主化即不同循证者的参与。社会调查可以利用有代表性的样本反映社会总体的情况,同时一个有效的社会调查,包括同被调查对象的互动,也是促进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
二、 调查方法在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定位
科技政策研究方法是政策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按照两个维度区分,第一是政策分析,分析特定政策、具体政策,或者广泛性政策。第二是从数据出发,根据循证决策使用数据的原始性,是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和所研究政策的广谱性和特定性,形成不同方法的四象限分类,可以看出,社会调查的方法比较适合使用原始的数据来对一些涉及面广的广谱性的政策做分析。
三、 调查方法在科技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及特点
政策研究的过程,有四个环节,首先是识别和理解问题,其次是提出和确认方案,第三是实施方案,最后是评估反馈。在识别理解问题阶段,通过需求调查了解政策需求信息。在提出和确认方案阶段,决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不同政策中选择出一个合适的过程。最后通过社会调查方法收集的数据可以做一个效果评估,效果分两部分,一预期效果和非预料后果,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清楚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可能产生各种各样预期以外事情,依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挖掘并评估它们。
四、研究型与快速型政策研究中的调查方法
最后,政策研究一种常见的分法为研究型和快速型。研究性与一般学术研究类似,时间充裕、经费充足。快速型政策分析,时间紧张,政策研究者面临一种困境,此时需要在研究时间、精力、经费等多重约束下,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通过调查方法应用,也会产生一些特殊要求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五、 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中调查方法使用的状况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对2000年到2015年的16年期间在国家十种主要科技政策研究期刊上,用“科技+政策”为主题词搜出的279篇科技政策研究的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对当前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使用状况进行一个回顾。简单说,从2000年开始,无论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还是使用调查方法的论文在科技政策论文中所占比例,均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来看,创新、人才等主题较多,研究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因为社会调查方法比较适用于对社会行动者进行研究,所以这些科技行动者以及企业,都是创新中的重要主体,有必要对他们做调查。调查研究的目的常见两大分类,一个是描述性的,一个是解释性的,描述性研究即说清事实情况,解释性是解决不同变量之间关系。将2000年至2015年分成三个阶段,86%的调查研究都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研究从早期11.5%到近期的占据主体位置,因为政策研究除了给决策者说明情况以外,还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研究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种情况,如果未来继续发展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解释性研究比例的提高,反映了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水平的提高。
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分成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同时还包括电话调查和面访。纸质自填是主体,互联网调查方法近几年发展也很快,比2000年增长了近一倍。鉴于科技工作者文化素质能力较高,因此互联网调查是未来趋势,其应用空间会越来越大。
六、相关建议
调查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抽样问题重视不够;其次,调查方法使用规范性不太强;第三,基本理念和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关于如何提高国家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水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做好调查方法人才队伍的建设;其次,在科技政策研究学术共同体内倡导和培育良好的调查方法的意识;第三,根据科技政策研究特点,结合社会调查方法的前沿进展,科技探索科技政策研究中应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新问题和新领域。
本文根据速记稿整理而成,如有遗漏或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指正。
来源:科普中国网
原文链接:http://www.kepuchina.cn/hybs/201612/t20161228_57797.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