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于4月20日正式启动。据《人民网》报道,4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姣娥和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郝青做客人民网,共话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新举措以及全国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新进展。
王姣娥在采访中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布局包括两个层面: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区域布局方面,包括省级尺度和地市级两个尺度,重点考虑地方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知识产权资源、科技和教育基础等因素。产业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与对应的专利资源优势进行匹配。目前,全国已建设31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布在17个省(区、市),其中7家“省级”保护中心,24家“市级”保护中心,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二十多个产业。
报道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布局与评估工作涉及产业差异及地域均衡性等问题,需要用到多学科知识。经济地理学是交叉性和综合性兼具的学科。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从生产力布局到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再到现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治理结构优化。经济地理学家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区域均衡发展等领域都有涉猎,能较好地解决保护中心设置与评估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设置以及后期评估中,经济地理学家有意愿,也很期待参与其中。
据悉,2012年以来,王姣娥研究员曾受聘担任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专家组成员,并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部门关于产业、区域发展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任务,为政府决策做了大量的科技支撑工作,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高度认可。本次她作为专家解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及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展示了我国年轻一代地理学人的风采。同时,更重要的是:她不断强调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研究中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地理学的社会影响。如果全国地理学者都能向王姣娥研究员那样,热爱地理、宣传地理,不断拓宽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国地理学家在促进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进步方面将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随着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必然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设置与评估工作涉及地理、经济、产业和创新等诸多内容,目前我国缺乏知识产权与经济、产业方面的专家,也缺乏对应的专业支撑,希望通过王姣娥研究员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出色工作和向社会发声,引领全国地理学者尤其是经济地理学者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工作,同时,不断创新争先,提升地理学的能力,扩展服务范围,提升地理学的影响力。
来源:gsc1909 中国地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M1MjkwNQ==&mid=2650522136&idx=1&sn=53f1750dd3bf1d850a175c3f49aa12c2&chksm=88be0dfebfc984e88633424460b3818703d86e89acb08b7b7ee67c85befaf49cc0b39b7cb84c#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