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2”项目的模拟星系图像,它代表了一个跨越20万光年的天体结构,其中年轻的蓝色恒星在气体中形成了突出的羽状物,这些气体最初是绕星系中心旋转的,然后借助超新星爆炸向外辐射。
据美国“优睿科”网站4月19日消息称,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简称UCI)的天文学家及同行们同日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杂志上发文称,超新星群(clusters of supernovas)可能会在星系外围恒星晕(stellar halo)中孕育出分散的、沿偏心轨道运行的恒星,这一结论颠覆了人们对于数十亿年来恒星系统如何形成及演化的普遍观点。
“现实环境项目二号反馈”(简称“FIRE-2”)数据模拟实验项目不仅与现实吻合程度高、在宇宙学上能够自洽,而且还使科学家能够在模型中模拟出有序星系旋转过程的中断现象。
论文作者、UCI物理学院院长、物理与天文学教授James Bullock介绍道:“这些高精确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向我们表明,银河系很可能一直在环星系区域中发射由超新星爆炸引发的输出恒星流。当多个大恒星死亡时,其产生的能量可以将星系中的气体驱逐出去,而气体冷却下来后,又导致了新的恒星诞生。”
Bullock指出,恒星晕中恒星的扩散-分布远远超出了星系的经典圆盘范围——该区域中保存了该天体系统的“考古记录”。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星系是在很长时间内逐渐聚集起来的,较小的恒星群进来后会被较大的星体分解,这个过程将一部分恒星喷射到遥远的运行轨道上。但是,该团队提出,这些外环恒星中最多有40%则是另外源自“超新星反馈”的。
论文作者、UCI物理学博士研究生Sijie Yu表示,这些惊人的发现与他们使用的一套强大的新工具有关。她说:“FIRE-2模拟实验生成的‘电影’,让星系观察更具有逼真性。随着星系中心的旋转,一个由超新星反馈驱动的气泡会在星系边缘逐渐形成,以至于那些恒星看起来好像被踢出了中心。”
Bullock表示,他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天体分布——恒星是密度极高的致密球体,相对于太空背景,它们一般不受影响而移动。他解释道:“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气体被推来推去,并在一边冷却一边外移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恒星。”
科界原创
编译:朱明逸
审稿:西莫
责编:雷鑫宇
期刊来源: 《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期刊编号: 0035-8711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uoc--mwc041720.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