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形势下制造业和农业如何自救?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04-14 00:00


导  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与各行业生产活动,给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虽然国内疫情已出现缓解,但特殊时期部分产业供应链断裂、居民收入和消费下降、投资下降,仍将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影响。此外,世界疫情正处在大面积爆发期,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及各产业产品进出口产生影响。

那么,全球疫情形式严峻

“二次打击”对各产业的影响如何呢?

小编特此整理了

全国各学会、专家、科技工作者提出的

各产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本期带来制造业、农业两大产业

供大家参阅


制造业


影响




此次疫情蔓延导致部分制造企业停工,首先是中国,然后是韩国,接下来是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中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许多国家的制造企业关闭工厂,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同时,由于部分零售企业关停,导致除生活必需品和防疫产品之外,民众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势必对中国制造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短期影响 


从短期(4月至5月)来看,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大量订单取消或延期。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制造业各行业中,纺织服装印染行业、OEM代工企业(尤其是手表和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受影响最大,不少工厂关停或长期放假。华南地区港资企业主要模式是承接欧美订单,在内地工厂生产,因此受国际订单取消的影响更大。我国一些已经实现国际化的大型制造企业,由于海外工厂关闭,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此外,由于国内和国外疫情的双重影响,今年造船行业将继续下滑。


第二,由于国外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企业停产而影响企业的产品交货。例如,机床行业的数控系统、光栅尺等关键的进口件不能到货,导致企业的产品无法齐套。现在中国生产的呼吸机遭到欧美企业疯抢,但由于涡轮风机、流量传感器、比例阀等核心器件需要从欧美进口,导致一些国产呼吸机的核心企业的产量极大受限。


第三,由于物流运输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成品的交付出现问题。由于各国防控疫情,国际航班大幅度减少,使得国际快递的交付出现很大问题。


第四,由于交通阻断,一些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服务无法开展。一些制造企业的国际销售和服务人员在复工之后,已经到达在海外的营销和服务地点,却由于当地抗击疫情而只能就地待命。这显然会影响企业的国际运营。


 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国际疫情的蔓延很可能会导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格局的重构。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西方国家的很多基础抗疫产品是从中国进口;因此,疫情之后这些国家将会加速摆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制造”环节。这种逆全球化的过程将导致世界各国的分工协作关系发生本质改变,深度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


对策




面对三月以来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我国适时推出“新基建”重大方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相关板块的众多制造企业将受惠于此。


为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回归,我国制造企业也应当加强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实现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乃至核心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主动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大型制造企业要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并购,实现跨国经营。


中国要继续开放国内市场,继续放宽对外资股权比例和参与领域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继续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让企业赚到真金白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或延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链“去中国化”,要“粘”住其它国家共同发展。


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全球领先,我国制造企业应当更好地利用国内各个行业的电商平台,以及国际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应当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主动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智能服务,强化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有更多资金能够投入R&D。



特别说明:

整理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作者为黄培博士。



农 业

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央和各地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力平复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短期冲击,春耕春管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有序推进。但从长期看,疫情对农业后期的潜在影响正在缓慢释放,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全力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短期影响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冲击有限。虽然疫情给部分地区物资流通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总体而言,各地备耕开犁没有出现较大问题,粮食生产情况总体正常。


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带来区域性、阶段性滞销冲击。此次疫情发生正值春节鲜活农产品消费旺季,受物流受阻、消费不振、供应链断裂等因素影响,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阶段性滞销,种植农户和流通企业前期损失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产、再投入的积极性,对整个产业带来的损失仍待评估。


对畜禽和水产养殖造成短期较大冲击。疫情期间,大量畜禽无饲料可用和被迫压栏,部分养殖户损失巨大甚至濒临破产。水产养殖因隔离管制和复工延迟对全产业链造成休克式损伤。湖北省是我国最大淡水养殖省份,水产品大量压塘,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并造成当季种苗供给失衡和供应断档。


 长期影响 


农资市场供给压力影响后期农业生产。疫情影响部分农民的购肥需求延缓,农资价格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因前期备货量较为充足,对南方春耕和北方冬小麦春管没有造成较大影响,春季农资供应基本稳定。但随着农资库存逐步消化,满足全年粮食和其他作物农资供给压力增大。近期国外疫情愈发严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影响化肥原材料进口。


农业企业经营困难逐步波及到全产业链。疫情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带来短期沉重压力,特别是对规模经营主体冲击大于小农户,对民营企业冲击大于国有企业,对重灾疫区企业冲击大于轻疫区企业,对生产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冲击大于其他行业企业。一方面,因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工错峰返岗,农企生产恢复缓慢,影响其资金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下游产品流通不畅,导致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产业链条出现梗阻。


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对中国影响有限


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不确定性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但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对中国影响有限。当前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不容乐观。但是受制于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的紧平衡状态,依靠贸易调剂余缺、解决结构短缺的空间非常有限,客观上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


部分国家收紧粮食出口主要会对我国粮食进口中稻谷和大米造成一定冲击。其中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对大米的限制措施;欧亚经济联盟对小麦和大豆限制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欧亚经济联盟的粮食出口禁令中包含有大豆,但并非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受冲击程度不会太大。


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却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我国大米、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超过了95%。同时,我国自2014年起,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大中城市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除政府储备外,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因此,从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来看,全球粮食安全遭受冲击无论对我国粮食供应,还是对主粮价格的影响都相对有限。


对策




是尽快出台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疫情之年稳住农业,对经济社会全局至关重要。要正视后疫情时期对农业的潜在影响和持续压力,建议统筹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储、流通、贸易、基建等政策工具,制定专项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二是全面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给稳定。农业是受上下游产业影响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应加强重要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市场运行调度,为春耕春管和全年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供应准备。尽快全面恢复农资生产秩序,特别是推动湖北磷矿和化肥企业复工复产,打通原料和产品运输通道。紧盯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区域,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饲料等重要农资产的出、运的到、用的上。特殊之年,应加大重要农资原材料和产品应急储备力度,保障钾肥、磷肥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矿石原料进口渠道畅通,实行重要农资分区分级储备并保持一定比例。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能恢复。建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精准发力助其解决生存之忧和尽快恢复产能。实施疫情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专项支持,防范资金链断裂大量破产倒闭,防止诱发系统性风险。及时启动农业保险赔付,弥补因疫情造成的相关损失,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恢复再生产。此外,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基建”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其风险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与市场调控。此次全球疫情危机的一个副产物,即贸易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密切关注全球粮食市场走势,特别是跟踪监测世界主要产粮国和出口大国的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我国粮食进出口策略。非常时期要优先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牢牢守住口粮安全底线。还要加大我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农产品贸易监测和预警,推演不同情势下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与变化,及早制定应对预案。



特别说明:

综合整理自中国农学会主办公众号三农科学传播《张红宇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危机、危机管理与政策建议》,作者张红宇;重农评《疫情对农业后期的潜在影响应高度重视》,作者杨久栋、郭芸芸;机工情报《12国限制粮食出口 中国“粮食危机”来了?》,作者机工智库研究员裘红萍

来源:学会服务365

来源:河北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5MjYzNA==&mid=2458057472&idx=3&sn=3424eec2fec766a00bc99017605954b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