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世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赛出“奥运”劲儿

中国电子学会  |   2016-10-24 15:52

       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科技智能粉儿的盛宴开启。从昨天起,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世界机器人大赛也拉开帷幕。无人驾驶挑战赛、机器人明星挑战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RoboCup挑战赛、无人机飞行极限挑战赛、RoboCom青少年挑战赛等多项赛事颇具看点。大赛将持续到25日。科技含量高、学科跨度宽、参与面广而且展示性强,论规模和水平,机器人大赛堪称机器人领域的“奥运会”。
       大赛来了,“运动员”表现很淡定
       “还是挺难的。”在无人机极限挑战赛场试飞完,来自昌平金翼飞翔无人机培训学校的刘健华就冲着队友说,由于视觉差,他的无人机“炸机”急速下坠好几次。昨天,无人机挑战赛进行赛前场地适应,16支参赛队携带着无人机,陆续进场热热身。“无人机都没问题,需要适应的还是人。找找感觉,尽量减少视觉差。”
       在一片高8米、面积为816平方米的室内场地,周围有围挡防护,这里就是无人机挑战极限的赛场。按规定,无人机要穿越依次上升的圆环障碍,还要飞过10个拱门,忽高忽低,对操控无人机绝对有挑战性。“设置的障碍还是很有难度的。”刘健华第一次参加这么高级别的大赛,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不过看完其他参赛队的表现后,他也不由地鼓励自己,“高手真挺多,那就全力以赴吧。”
       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则以智能仿生机器鱼为主体,在水中进行管道巡检、海陆空联合救援、海参捕捞等产业类、科研类竞赛活动。昨天一大早,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大学团队和一些初高中组参赛队就蜂拥到赛场,抢占水池设施调试各自的机器人,以免上场时“掉链子”。
       不过,也有的团队表现得气定神闲。当大家都忙着准备仿生锦鲤水中足球赛时,北京大学功夫队的毛锐却不急不慢,这当然跟他已连续3年研究仿生鱼有关。对于比赛,他颇有信心:直接上场没有问题。
       “隐身”斗法,无人驾驶秀车技
       无人驾驶车并非真的没有人驾驶,很多情况下是由“隐形”机器人在操控车辆。许多观众到户外去感受无人驾驶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赛事现场负责人杜磊介绍,比赛内容包括弯道赛、锥形标挑战赛、超车换车道、自动泊车四个项目。评委将从安全性、智能化、平稳性和速度四个方面给出智能车辆完成任务的成绩。这次大赛共有北京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6支队伍参赛。沿着一条400米的赛道,无人驾驶车需要完成启动、爬坡过桥、穿越“S”弯、躲避行人等多项任务,最终泊车到指定位置。
       “无人车目前速度还不快,观众可能还不觉得紧张,就当是看场表演。可我心里可是扑通扑通直跳。”中山大学车队的黄凯说。由于他的这辆车8月底才改造完毕,到现在也就调试了一个多月,车辆性能还有些不稳定。再看看其他无人车的表现,更让他有些紧张。
       小车在起点稳稳起步,顺利爬坡,然后灵巧地躲避障碍,再来一阵直线加速,最后拐弯进入泊车区,轻轻松松停好车。尽管还不知道成绩,但他认为各项动作完成得非常漂亮。
       机器人“世界杯”,今年更具国际范儿
       尽管RoboCup挑战赛尚未开始,不过昨天部分参赛队的热身表演已吸引大批观众。
       赛事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去年的RoboCup挑战赛,此次比赛赛事级别更高、专业性更强、规模更大、比赛项目影响也更为广泛。据了解,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是当前国际上级别最高的机器人赛事,其中机器人足球比赛和家庭服务机器人比赛是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专业比赛。
       该赛事的参赛队伍均来自于该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其中不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Austin这样的国际知名大学。此外,青少年在线挑战赛将有2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比赛,全新的对抗模式也增加了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小露锋芒,机器人抢建“宇宙之眼”
       在RoboCom青少年挑战赛现场,离登场仅剩一小时,首师大实验小学的5名小学生,还在对机器人小车做最后的检修,生怕哪个螺丝没拧紧。“毕竟接触这个小车才一个多月,孩子们还是有些不放心。”带队的肖老师隔几分钟就安慰下孩子们,给一些鼓励。
       RoboCom青少年挑战赛共包含三个赛项,“天宫搬运”、“星光璀璨”以及“宇宙之眼”。其中“宇宙之眼”以前不久刚落成启用的FAST射电望远镜为原型,是对参赛选手编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锤炼。孩子们按比赛规定,要通过编程和实地操作,控制机器人小车,完成测试温度、挪动石块等一系列“勘探”任务。队伍的“指挥官”总体调度,“操作手”拿着平板电脑灵活控制小车,“维修工”随之准备应急。别看是小学生,孩子们争分夺秒抢时间的那股认真劲儿,真不输给成年人。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ie-info.org.cn/index/xhdt/20161024/1477297793485_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