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谁” “谁”来科普

江西萍乡市科协  |   2020-03-25 16:32

来源:科普萍乡


提起科学普及,有很多语句在耳边萦绕。

有人说,大学生不需要科普,中学生和小学生才需要科普;有人说,现在科普很重要,连院士都开始做科普了,说不定科普可以修身养性;有人说,中国的科普门槛太低,做科普掉身价;还有人说,科普就是搞活动;更有人说,科研搞不好,只能去搞科普……

诚然,关于科普的声音真的有很多,说明大家都在关注科普。然而在世界进入“人类世”的新时期,中国进入全面创新阶段的新形势,应该如何去了解众人眼中的科普呢?

科普“科普”

套用一句广告语:“你洗了一辈子头发,关注过你的头皮吗?”。一晃眼,中国的科普事业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与新中国共同走过了70周年。这么多年里,你关注过科普理念的变革吗?

1949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科普的主要功能定位是科学知识的普及。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迎来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春天。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成为科普的重点任务,科技兴农取得明显成效。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社会工程。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与普及科学知识成为科普的主要内容。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颁布实施,科普步入有法可依、依法发展的轨道。发展科普事业成为国家的长期任务,为科普工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同等重要”的战略思想,指出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将科普摆在事关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高度,我国的科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科普的理念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从以科学知识普及为主,到技术方法推广为主,再到突出科学精神,推进科普法制化,直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科普同等重要的论断,科普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科普的重任与科技创新比肩,此时此期,科普的内涵是驱动创新发展,全面实现科学的价值。


科普为“谁”

浅尝,它拨开迷雾;深究,它强大心灵。这就是科普的魅力。因为科普是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普是为了国家,助力国家成为科技强国。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表达迅速刷屏,赢得广泛赞誉。这个答案深刻反映了他爱民的一腔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期的科普事业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学普及的重点方向。通过科学普及提高人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提高就业、创业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提高识别和抵制愚昧迷信、伪科学的能力;提高科学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能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公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公共事业能力;提高科普的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科普资源供给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科普需求。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审视国家创新改革的新需求,构建适应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的科学文化,进一步发挥科普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是科普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社会文化氛围上,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既强调科技对发展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国家目标的关键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也强调科技创新对人类尊严的坚守,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有利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强化科学普及,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文化支撑,践行科普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打造有利于原始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9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通过科普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站在大视野、大科普、国际化的高度,建立科普人才互访机制、科普联合研究机制、科普展览与活动交流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推动科普和人文交流,提高科技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科普作为新的合作渠道将为未来的国际科技和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可能。

“谁”来科普

隋朝时期的思想家王通在《文中子·事君》说“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在《募修岳鄂王祠姆疏》也说过“盖众擎易举,独力难支。”面对新时期的科普,独木难支,众擎易举。科普不只是某个部门、社会机构或单位的工作,应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过去的科普管理,上升为科普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公民共治的局面。

任何一个人获取科学知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和一个部门开展科普工作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担负全部的科普工作。未来的科普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相信可以通过全中国 13 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科普这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做好,共同倡导“科普人人,人人科普”。每个人都有科学普及的责任,每个人也都有接受科普的义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系武汉大学理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教师,2019全国“十佳科普使者”)





END



来源:px_wkp 科普萍乡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A0MzA0Ng==&mid=2247486665&idx=2&sn=f03b89ecb33b86f7dcaab760932609f0&chksm=ea3ab840dd4d3156014e483e8d01a66595e0779cfe5478825a8fd8bdf5fa1e6d6ae9e8258a5b&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