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CCNU心理援助热线二三事——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意义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04-02 00:00

“心理健康”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而何为“心理健康素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受教育部所托,联合多个专委会、多家机构,组建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召集全球近3000名咨询师,为全国公众及全球华人提供心理援助。接下来,我们举几个热线遇到的相关心理问题,谈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意义。


 

故事1:疫情期间李WL事件和艾F事件刷满屏,二者带给我们的都只是愤怒情绪?

我们热线不与来电者讨论公共事件,不评论,但李WL事件和艾F事件是躲避不开的事件。两位医生,都是因为揭示一些“内幕”而引起网络上的轩然大波,激发了一部分公众的愤怒情绪,我们热线的咨询师经常被当作是替代的“出气桶”。普通公众也多数认为这两起事件是完全一样的。但从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相较之李WL,艾F数次提起“后悔”一词,后悔当初没有继续吹响哨声……

那时,一些部门看到的是公众的愤怒情绪,网管忙着删帖;而我们看到的是艾F在重大应激事件后产生很强的内疚感,而这种内疚感会驱使当事人去做一些补偿行为(比如过度揭露信息),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典型的内疚心理。站在专业责任角度,我们紧急撰写咨政报告,建议相关部门要关注这些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这个特殊群体在疫情后会有大量的人可能会出现PTSD,需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援助。

简言之,提升对他人心理健康水平识别的知识,至少可以透过愤怒的表象,看到内在真正的心理需要。

 故事2:同样是受感染者,求助者真实的情绪是抑郁、焦虑还是内疚?

我们的热线为一线的医护人员开通了专线。每一位打进热线的医护人员的故事都让人为之动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名之前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目前已治愈出院的女性医护人员,她在来电中自述:疫情期间,她一直在医院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感染的,从被确诊到出院,她一直担心自己不经意间感染到其他同事,所以她感到很焦虑,并且有些抑郁。出院后,这种焦虑和抑郁感一直无法摆脱,所以她求助于我们的热线。

正常情况下,普通人被感染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反应属正常心理应激反应;而该医护人员作为助人者,时刻都在为他人着想,即使自己被传染了,表达出来的情绪除了焦虑和抑郁,更多的是担心传染给同事而产生的深深内疚感。当她觉察到自己焦虑和抑郁背后是深深的内疚感时,豁然开朗。后来,我们热线平台的咨询师与她一起焦点面对内疚情绪,为她提供了耐心的倾听,温暖的陪伴,让她慢慢能接纳自己,不再自责。

简言之,丰富识别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知识,觉察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就能达到一定的疗愈效果。

 

故事3:我有“病”,你有“药”,为何给我我不要?

早期我们热线医务人员呼入者占比甚少,很多专家学者也说专业人员寻求心理援助的概率一直都很低。我们也在反思,为何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们想把热线海报贴在方舱医院,结果看到医院里已有卫生系统的心理治疗师直接入驻提供现场心理咨询服务,奈何还是少有开张,我们更是悻悻而归,现场咨询都“没生意”,想必远程的热线可能更是无人问津了。然而,一番宣传后,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们热线网络的文本咨询却骤然上升,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原来我们一直低估了文本咨询在特殊时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平时生活人与人的沟通中,我们可能也发现,如果一个人就在你面前,那么你可以很容易通过一些非言语行为觉察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如果另一个人不在你面前,通过电话的方式沟通,那么你要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反应,难度就增大了很多;沟通中最难的就是直接使用文字的形式。所以,有个不太准确的描述,在沟通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仅仅占7%。同样的,在心理援助中,如果是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就相当于我们平时面对面沟通,相对容易很多。而热线咨询,看不到来电者,仅仅从声音去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难度不小。对咨询师来说,文字咨询这种形式,是难度最大的,因为我们很难单从文字上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绪情感。为何最让咨询师们头疼的文本咨询却是医务人员较为喜欢的形式呢?不难看出,对心理困扰的污名化,是影响医务人员求助的重要因素,而文本咨询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且听不到”的模式,无形中降低了求助者污名。除了医务人员愿意选择文本咨询,文本咨询也成为了在类似方舱医院的患者这种相对私密空间相对较少的环境下求助的最佳模式。

简言之,对心理困扰的污名态度影响着当事人的求助行为,且对专业人士影响更大。

 

小结

上述3个小故事涉及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污名态度和求助行为。那么,何为“心理健康素养”?

江光荣教授提出:心理健康素养就是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人出现了心理应激,比如焦虑、恐慌、愤怒、内疚、抑郁等;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这场疫情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

那么,如何更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呢?我们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重点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以期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供借鉴。

特殊时期,让我们共克时艰。



原文:任志洪, 赵春晓, 田凡, 闫玉朋, 李丹阳, 赵子仪, ... 江光荣. (2020). 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元分析. 心理学报, 52(4),497-512.http://journal.psych.ac.cn/xlxb/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688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U1ODE2NA==&mid=2649247903&idx=1&sn=3525e03416ede2781957ebd9998d305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