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到底是如何相爱相杀的?追完这套科普连载,你就全懂了!(三)

中华预防医学会  |   2020-03-27 18:20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微平台


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的相杀相爱连载3


作者:刘召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研究员,医学博士后。

审核:余文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



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三、四)






第三道防线——适应性免疫系统(识别和战斗)


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白细胞:B细胞和T细胞。它们也被统称为淋巴细胞,这是因为它们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里。


1. B细胞: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大量大分子蛋白——抗体。每一个B细胞,一旦像T细胞那样被激活并大量增殖,就会合成出一种特异性极高的抗体,分泌到血液或者受感染的组织。抗体会在血液中一直“漂流”,直到遇到特定的抗原,迅速跟它结合,并维持着这种结合状态,阻断病原体的活性。另外,抗体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在病原体上留下标记,以便先天免疫系统来消灭它们。


2.T细胞:一般来说,在你的一生之中,大多数初始T细胞一直维持着初始状态,等待被激活。当先天免疫系统无法控制住感染,抗原呈递细胞(往往是树突细胞)把抗原呈递给初始T细胞,后者就会转化成效应T细胞,然后快速复制自己,生成一个特种部队投入战斗了。


对于某个抗原,只有少数几个初始T细胞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它,并被它激活。这意味着,你的身体里储藏着无数种类型的T细胞,每一个都针对特定的抗原,而且在任何时刻,只有极少数的T细胞被激活。一种抗原呈递细胞会在淋巴结里“蹲点”,把抗原呈递给从淋巴液里源源不断经过的T细胞。而绝大多数T细胞的回应则是:“抱歉,不感兴趣。”显然,少数被激活的T细胞不足以对付感染。


但是,它们会迅速增殖—复制出大量相同的T细胞。然后,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它们会进一步分化成几种亚型:杀伤性T细胞(负责杀死病原体)、辅助性T细胞(帮助其他免疫细胞的攻击进行定位,或者提供必要的指导)、调节性T细胞(调控杀伤过程,避免失控)、记忆性T细胞(记录这次的遭遇,为下一次免疫应答做准备)。它们都会被释放到血液里来执行各自的任务,等到这时候,感染已经发生好几天了。


3.劳动分工:显然,B细胞和T细胞具有不同的劳动分工。细菌性病原体通常会被抗体识别,每个抗体有好几条“手臂”(少则2条,多则10条,因类型而异),一个抗体有时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细菌。很快,这就导致细菌与抗体黏在一起,形成了一团巨大的球状物,它包含了许多已经奄奄一息的细菌,不久,身体就会把它清除掉。而病毒由于在细胞外存活的时间太短,与抗体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主要由杀伤性T细胞负责处理,处理的方式跟先天免疫应答非常类似。


经过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通力合作,人体终于成功消灭病原体。不过,对身体来说,启动适应性免疫系统非常劳民伤财。等到打赢了,为了打仗动员出来的这些T细胞和B细胞,也会启动程序性自杀,只留下记忆细胞。






第四道防线——我记得你


我们的人体不止一次的遭遇同一类病原体的反复入侵,通过跟病原体的战斗,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记住它的历史遭遇。在适应性免疫针对感染产生的众多细胞里,有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它们并未参与最初的免疫应答,而是会在体内长久地活着,有时甚至维系终生。


如果同样的病原体再次入侵,就会被记忆细胞识别,产生所谓的“次级免疫应答”,它比初级免疫应答启动更快、效果更好。这也正是接种疫苗的原理:通过第一次有控制地、尽可能轻地接触病原体,形成免疫记忆,这样如果遇到真正的病原体,身体就可以迅速有效应对。这就是利用抗原是触发人体免疫系统。根据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寿命长短,便有了不同疫苗接种剂次以及接种时间的不同。


疫苗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最常见、最好用的两种类型是活的弱化病毒和灭活的病毒,但也有其他类型的疫苗,经过改造可以提高免疫原性(即激发免疫应答),而降低其致病性。DNA疫苗只含有病毒顾名思义的DNA;亚单元疫苗仅包括病毒的部分蛋白质;结合疫苗则把免疫原性很低的病原体跟另一个免疫原性很高的蛋白质结合起来,结果就是,免疫系统一旦被高免疫原性的成分激活,低免疫原性的病原体也会被记住了。


适应性免疫系统总是针对特定的反应,会产生记忆细胞。不过,最近有一些证据表明,疫苗也可以激活先天免疫系统。比如,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的奈杰尔·柯蒂斯(Nigel Curtis),他的团队目前研究的是“卡介苗的非特异性反应”。卡介苗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而且有证据表明,接种了卡介苗的儿童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增强,而且患上过敏和湿疹的概率也更低。



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的相杀相爱


连载

1.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到底是如何相爱相杀的?追完这套科普连载,你就全懂了!(一)

2.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到底是如何相爱相杀的?追完这套科普连载,你就全懂了!(二)


来源:cpma_wpt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平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E4Njk5MQ==&mid=2736129345&idx=1&sn=a17625b768d5ba71ee3b40d02f67b9c8&chksm=bdcd13418aba9a5721492d52478c0b87e2b94223c570fc76bddf94cf25152cc0ff5eb9993ad5&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