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防控态势继续保持着以往的力度。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除筛选特效药物外,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疫苗为何受万众瞩目?新冠病毒疫苗如何研发?下面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疫苗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人体从未识别过。首先,新冠病毒会攻破第一道防线(如粘膜)进入人体,随后对吞噬细胞等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在此之后,淋巴细胞方可识别这种病毒的特征,然后组织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发动反攻。由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响应速度慢上了“半拍”,新冠病毒已经在体内形成一定规模。免疫系统在此时反攻病毒时,可能会同时杀伤体内大量受感染的细胞,引发多器官的炎症反应。
如果能将免疫识别的关口前移,在人体新接触到新冠病毒后,特异性免疫系统即可在小范围内杀灭病毒,便能够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特异性免疫关口前移的关键,就在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健康人群在接种疫苗后,将普遍获得对新冠病毒的识别能力与免疫能力,即使接触到新冠病毒后也不会发病,从而使新冠病毒无所遁形。
疫苗学家张晖曾对疫苗技术如此评价:“众人皆患同一传染病,为一疫。用药治,救一人偏安;用疫苗免疫,救众人皆不病……疫苗者,不病而驱天下之病原;不疫,而绝天下人之疫患”。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疫苗能够在发病前阻击病毒,而不引起人员的病亡,是为大善。
二、疫苗的研发
疫苗的重要性如此之大,我们何时能够用得上新冠病毒的疫苗呢?二月中旬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疫苗有望在18个月内准备就绪。确实,一份合格的疫苗,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半载。新疫苗的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实验研究,完成对疫苗的设计和制造方案,探索疫苗的生物特征;2.小量试制,根据前期确定的方案进行小批量样本试制,并观察该疫苗在鼠、兔、灵长类动物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中间试制,形成完备的制造、检验和使用方案,并能够扩大样本的生产,并需要申请开展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Ⅰ期为小范围验证疫苗在人体中的安全性,Ⅱ期为明确接种后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Ⅲ期为设盲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以判断疫苗在大范围人群中的有效性);4.试生产与正式生产,完成临床试验后,经国家批准,进行大规模生产。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开展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率先完成实验研究与小量试制,获批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多位志愿者接种该疫苗,并接受为期6个月的临床观察。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的基因插入至腺病毒这个载体中,使腺病毒表达出新冠病毒的抗原而不产生新冠病毒的毒性,帮助人体识别并产生特异性免疫。陈薇团队曾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疫苗研制技术流程已经相对成熟,并开展中间试制。如果临床试验顺利,该疫苗能够进入试生产,并能够大规模在人群中应用。
从目前疫苗研发进度上来看,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并行安排了五条技术路线,分别为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各类技术路线进展顺利,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总体上,我国疫苗研发处于世界前列,不会慢于国际同行。
安全性依然是疫苗检验的首要指标。本次疫苗研发过程中审批部门全程跟踪,在动物安全性试验得到证实后,试生产前,还需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逐步明确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距离疫苗生产和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中国的疫苗研发技术进步很大,有一批高水平研发团队攻关,对此,我们也需要充满信心。
中国康复医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