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ioArt植物
虽然现在公认玉米(Zea mays)起源于美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糯玉米是在中国第一次被发现的,起初由于这些自发突变产生的糯玉米产量较低,大多是用来研究其他优良性状的材料。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遗传学家发现了玉米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存在,人们才开始对所谓糯玉米进行关注和研究。目前,糯玉米的应用范围已经从简单的提供食物来源扩展到牲畜饲料、工业胶黏剂生产等多个领域,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知传统的糯玉米品种多是由于自然突变产生的,研究人员已经清楚玉米Waxy(wx) 基因突变后,使得支链淀粉占种子中淀粉的比重达到100%【1】。经典的育种方法,即将突变的wx基因通过杂交的方式导入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虽然支链淀粉的比重提高了,但是往往杂交糯玉米的产量降低了,导致这一现象的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和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进步给糯玉米的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
该研究首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12个玉米品种上实现了waxy 基因大片段(4kb 和6kb)的缺失,共转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和发育基因Baby boom, Wuschel2 的载体促进转化成功和后续转化苗筛选【2】。获得的T0代突变体与野生型WT杂交产生BC0后代,研究人员分别用qPCR和Sourthen-by-Sequencing技术【3】筛选到不携带转基因的突变体杂合后代,再次与WT回交产生BC1后代,BC1自交后结实获得BC1F2群体用于后续杂交和产量分析。

因此,该研究证实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促进商业化玉米育种进程,并且多项指标显示可以克服传统育种的短板,有缩短育种周期和不影响其他性状等优点。基因编辑带来的农业技术革命极大促进了植物育种的进程,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需要科学知识的大范围普及,相信基因编辑的非转基因食品在得到公众认可之后,很快就会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Reference:
【1】 Nelson, O. & D. Pan, 1995. Starch synthesis in maize endosperms. Ann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ec Biol 46: 475–496
【2】 Lowe K, Wu E, Wang N, Hoerster G, Hastings C, Cho MJ, Scelonge C, Lenderts B, Chamberlin M, Cushatt J, et al (2016) Morphogenic regulators Baby boom and Wuschel improve monocot transformation. Plant Cell 28: 1998–2015
【3】 Zastrow-Hayes GM, Lin H, Sigmund AL, Hoffman JL, Alarcon CM, Hayes KR, Richmond TA, Jeddeloh JA, May GD, Beatty MK (2015) Southern-by-sequencing: a robust screening approach for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Plant Genome 8:1–15
【4】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444-0
来源:bioartplants BioArt植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Y3MDM0NA==&mid=2247494464&idx=2&sn=4ebc1d0ef7ec0f7d0fadd078b22e2bcf&chksm=fd737127ca04f8313c2f41fbd13cd604b97ce55f6a8c236292f0b999362787f2e58f45e15b9d#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