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科幻小说中理解灾难

中国科普研究所  |   2020-03-18 19:00

来源: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撰文 | 陈楸帆

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所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


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上便在疯传美国作家迪恩·孔茨写于1981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片段,其中言之凿凿地虚构了一种会在2020年代蔓延的名为“武汉400”的病毒。


一类则是视文学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如加缪描写1940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比如毕淑敏反映非典的《花冠病毒》,读来毫无年代之感,反而让我们对黑格尔的判断有更深体悟。



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比如王晋康老师在他2009年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十字》中提出一种“低烈度纵火”理论,科学狂人培养低毒性天花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让它们成为病毒世界的强势种群,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


对于这次疫情,我认为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


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出现过的“盖亚假说”,最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提出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后来1972年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这一假说,简单说来,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请注意,在这里指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形态,包括动植物、真菌、原核生物与原生生物,自然也包括了形态非常特殊的病毒。因此,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当人类活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份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



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版本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


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难将会以更极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当中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


制版编辑:下雪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授权转载于《科普时报》2020.3.6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稿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来源:cfi-china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YyMTA0Mw==&mid=2651906250&idx=1&sn=d133d4aba5c603394b55bd973adb6bd8&chksm=8bd2ec16bca5650059532642c97c7b00a51b27d01ec67376821e929f9aa7d3d52fb365998e13&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